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太平兴国二年(977)是赵光义时代开的第一次科举,录取人数远超赵匡胤时期,达五百余人,仅进士就有一百零九人。由此拉开了广开科举的序幕,终赵光义一朝,科举考试登第的有近万人之多。
通过科举,赵光义网罗了许多人才,太平兴国二年“龙飞榜”上的吕蒙正、张齐贤;太平兴国五年“龙虎榜”上的寇准、王旦等,都是一时英杰。这些人都是赵光义的“天子门生”,自然都全心维护赵光义的利益了。
科举制度的细化完善,就是在赵光义时期完成的。像试官亲属回避制、进士唱名赐第制、及第进士赐宴琼林苑制,以及现在高考还在使用的考生试卷封名制、试官封闭出题制,都是在此时出现的。
穿越历史的尘烟,我们在茫茫史海中发现,一千多年前的高考制度今天还在执行,不知道是该赞叹我们前人的智慧,还是该悲哀我们时代进步的缓慢。
赵光义时期不仅取士多,而且提升也快,只要进士及第,就可以直接授以京官,而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那时科举及第的人非常受人尊敬,宋人不像晋人讲究门第,但却很讲究“出身”(当然不是什么地主、富农、贫下中农之类的血统论“家庭出身”),进士及第的叫“有出身”,荫补的叫“无出身”,其他就是“杂出身”了。
进士出身的在升迁上最受看重,几乎可以一路绿灯地向上升。那个“龙飞榜”的状元吕蒙正,七年后就位至执政,十二年就拜相,说是坐火箭上升一点儿也不夸张(看人家吕蒙正,大学毕业十二年就当上了国家总理)。
科举及第在宋朝是最光荣的一件事,因此曾出现身有官职的人也去参加科举殿试,当然科举“镀金”以后的好处不言而喻。
大量科举取士的读书人进入官僚体系,在很短的时间里,宋朝上至中央下至郡县,衙门里坐着管事的都是读书人。赵光义一朝,九个宰相都是文官,这标志着文官政府的全面形成。
文官时代就这样降临了。
整个文官体系是精密的,不仅设有差遣院、三班院,专门负责任命差遣,使官、职、差遣制度化、规范化,还设有磨勘院负责官员的考察。赵光义将原属枢密院负责内外奏章收受和颁发的通进、银台二司,合并为通进银台司,直接对皇帝负责。管理财政的三司,有许多事务也由赵光义直接裁处。就这样,赵光义把文官政府的大权独揽在自己的手里。通过文官政府,他最终排除了武人执政,彻底消除了那种五代时期武人改朝换代的可能。
文官的尊崇导致了武将的贬值,再加上赵光义认为“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有意地抬高文臣的地位,就连边境州郡的长官也换去武将用文臣(赵匡胤时用的还是懂打仗的武将),后来高级军职也以文臣充任,以文臣来管理武将。
至此,五代时呼风唤雨、专横跋扈的武夫地位一落千丈。
然而,矫枉过正的结果就是关上了一道门,又打开了另一道门。自宋朝起,“好男不当兵”就广为流传,有国无防基本上是宋朝的写照,大宋的灭亡,与其说是来自外敌,不如说是来自自己放弃了抵抗的所谓“崇文”。
这个转变,使从黄帝擒杀凶悍的蚩尤,经大秦、强汉、盛唐流传下来的血性也被阉割,尚武精神的缺失使中国人个个都成了任人屠杀的“谦谦君子”,最终演变成“东亚病夫”!
其实赵光义是个小心眼儿,对武将不放心,对文臣也不是那么放心,他的统治时期,二十二年共有九任宰相,频繁换相就是不让其培养起自己的势力,防止皇权旁落。
赵光义晚年蜀地李顺起义造反,他委任参知政事赵昌言为川峡五十二州招安行营马步军都部署,让他领兵去征讨。赵昌言路过凤州,凤州知州寇准就给赵光义上了个密奏,说:“赵昌言平素就有很高的名望,再加上没有儿子留在京城,不能给他统率三军的大权。”
本来这个疑心是一点儿根据都没有,可赵光义居然“得疏大惊”,感慨道:“满朝廷没有一个忠臣,谁也没给我提这个醒,幸亏还有个寇准为国家着想。”就这样一句话,赵昌言不仅被收回了兵权,还被撤了副宰相,以工部侍郎的官职到凤翔府当地方官去了。
赵昌言是太平兴国三年的进士,是个“文思甚敏”的文臣,只因为没有儿子留在京城当人质,就惹得别人起了疑心,可见当时宋朝上上下下对“武”都得了过敏症,谁要是沾上了“武”就没好日子过。武将们也是满腹的委屈,那个曾在幽州城下解说螃蟹的曹翰,还真有些歪才,一天在赵光义面前赋诗,说“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大发牢骚。
发牢骚也没有用,自第二次北伐失败以后,赵光义已经没有了尚武的勇气,再也不想舞刀弄枪,而是每天读书、写字、下棋,过上了风雅的文士生活。要不就是组织人编书,宋朝四大书中的三部《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都是在赵光义时编修完成的。
文官政府的建立无疑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和建设,可宋朝当时外患严重,辽军时常骚扰边境,掠夺人口牲畜,过度的抑武无疑是危险的。因为宋辽军力对比,宋军本来就处于下风,面对辽国快速机动、冲击力极强的铁骑,堂堂大宋几乎毫无办法,无可奈何的赵光义只好采用了沧州刺史何承矩的建议,在西起保州(今河北保定)西北,东至泥沽海口,利用河渠湖泊,筑堤储水,营建方田,史称北宋“水长城”。
“水长城”的名字,深深地反映出中原王朝挥之不去的长城情结。长城,不仅是军事防线,更是一种精神、心理上的防线。
不过赵光义对边防的事一点儿也不热心了,他认为:“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是边事,可以预先防备。而奸邪却难以觉察,若为内患,深为可怕。帝王合当用心于此。”赵光义把心思全放在了防止别人篡夺他的龙椅上,再不复当初雄心勃勃、气吞天下的锐气。
朝廷上的一些文臣也认为“朝廷上不安生,边境上就会有动荡;朝廷稳定了,边境自然就没事了”,并据此提出了“欲理外,先理内,内既理则外自安”的论调。既然失去了武力对抗的勇气,宋朝便采取了屯兵聚粮,坚守不战的原则,这种在边境消极防御,把主要力量用在防范和镇压境内的篡权夺位和农民起义的政策,就是“守内虚外”。
既然“守内虚外”了,宋朝的边境守军就相应地添了许多奇怪的规定:在辽兵来犯的时候,只许坚守城池,不许出战;迫不得已必须出战时,也要紧靠着城池布阵;最奇怪的规定是“临阵不许相杀”,不相杀临阵干什么?要是胆敢“相杀”,是会受到处分的,那个建议修“水长城”的何承矩,就是因为敢和辽军交战,还杀了辽国大将铁林,结果被赵光义调离了边境。
这简直是一厢情愿的“鸵鸟政策”。
宋朝费了好大的劲“安内”,可辽军照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宋太宗这个人(1)
赵光义兴趣广泛,是个喜欢风雅的皇帝。
他最大的乐趣是读书,而且是什么书都看,颇有些博览群书的意思。但他读书并不是死读书或看热闹,经常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读《阴符经》时,就说:“这书专讲诡诈奇巧,不是正道。”
在读书上,赵光义给后人留下了一句成语——“开卷有益”。那是在太平兴国八年,他下令编撰的一部大型类书完成,这部书共一千卷,搜集和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堪称大部头。这么一部巨著,估计现在很少有人能下决心啃完,可赵光义一见就喜欢上了,尽管政务繁忙(赵光义很勤政的),还是规定自己每天必读三卷。
这三卷书每天由史馆进呈给侍读官,天天如此,有的大臣怕皇帝累着,就劝他说:“一天看三卷有些多了,恐怕您会劳累。”赵光义却说:“我天性就喜欢读书,读起书来神清气爽,怎么会劳累呢?而且只要打开书卷就会有收获(开卷有益),时间也不会被浪费。”结果他用一年的时间,读完了这部巨著。
本来这部书的名字叫《太平总类》,因为皇帝陛下亲自看了一遍,就被改成《太平御览》了。
赵光义能文,这一点他确实超过了哥哥赵匡胤。他与大臣游玩唱和史书上记载的很多,他还经常给臣下赐诗,赵普就曾在得到赵光义的赐诗后,流着泪拍马屁:“我要把陛下赐的诗刻在石头?
唐门外门弟子唐三,因偷学内门绝学为唐门所不容,跳崖明志时却发现没有死,反而以另外一个身份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属于武魂的世界,名叫斗罗大陆。这里没有魔法,没有斗气,没有武术,却有神奇的武魂。这里的每个人,在自己六岁的时候,都会在武魂殿中令武魂觉醒。武魂有动物,有植物,有器物,武魂可以辅助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其中一些特别出色的武魂却可以用来修炼并进行战斗,这个职业,是斗罗大陆上最为强大也是最荣耀的职业魂师 当唐门暗器来到斗罗大陆,当唐三武魂觉醒,他能否在这片武魂的世界再铸唐门的辉煌?他能否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神...
生长于孤儿院的少年刘翰和几女探险时偶得怪果奇蛇致使身体发生异变与众女合体并习得绝世武功和高超的医术为救人与本地黑帮发生冲突得贵人相助将其剿灭因而得罪日本黑道。参加中学生风采大赛获得保送大学机会。上大学时接受军方秘训后又有日本黑龙会追杀其消灭全部杀手后又参加了央视的星光大道和青歌大赛并取得非凡成绩。即赴台探亲帮助马当选总统世界巡演时与东突遭遇和达赖辩论发现超市支持藏独向世界揭露日本称霸全球的野心为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而在颁奖仪式上其却拒绝领奖主人公奇遇不断出现艳遇连绵不...
前世孤苦一生,今世重生成兽,为何上天总是这样的捉弄!为何上天总是那样的不公!他不服,不服那命运的不公。自创妖修之法,将魔狮一族发展成为能够抗衡巨龙的麒麟一族,成就一代麒麟圣祖的威名。...
张湖畔,张三丰最出色的弟子,百年进入元婴期境界的修真奇才。他是张三丰飞升后张三丰所有仙器,灵药,甚至玄武大帝修炼仙境的唯一继承者,也是武当派最高者。在张三丰飞升后,奉师命下山修行。大学生,酒吧服务员,普通工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生活,总是有丰富多彩的人生,不同的遭遇,动人的感情,总是让人沉醉不已。武林高手...
地球少年江云卷入了一个神秘的超凡世界之中,获得了超凡之力,并且开始在地球以及一个个超凡世界,开启了自己追逐巅峰的超凡旅程。(ps已经完本异世之虫族无敌神卡神魔系统神魔无双机械神皇)...
师父死了,留下美艳师娘,一堆的人打主意,李福根要怎么才能保住师娘呢?...